龙粤携手 产业合作硕果盈枝

□本报记者 董盈

龙粤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深圳·哈尔滨投资洽谈对接活动……8月31日,“黑龙江产业开放合作”系列对接活动在哈尔滨举办,以此为契机,龙粤合作再添新果。

2017年,因区域合作的国家战略,黑龙江和广东共启两省对口合作的大幕,两省在产业项目、科技创新、园区共建等领域扎实推进务实合作,硕果盈枝,共同打造对口合作全国样板。

深哈产业园。本报资料片

深化产业协同 共谋高质量发展

8月8日,哈尔滨联合飞机大型无人直升机产业基地一期厂房封顶,让更多航空产业链企业的目光投向黑龙江。龙粤两省持续推动黑龙江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广东省“20+5”产业集群对接融合,包括联合飞机在内,华润集团、华为公司、华大基因、北科生物、深圳创意设计协会等一批广东知名企业相继在龙江投资发展。

对口合作以来,龙粤两省坚持将产业合作作为合作的支撑点和着力点,产业合作硕果累累。

携手推动装备制造提档升级。中国一重与黄埔文冲船舶公司合作实施的“船用高硬可焊特种钢研制”项目试验成功,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累计为广东省提供了100余套国际领先的发电机组,深圳抽蓄机组及鲤鱼洲水泵机组等大型装备的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携手推动农业合作创新发展。黑龙江北鱼集团与广东春水水产开展鳜鱼全产业链合作,建立北鱼南繁基地,实现了由单一的销售合作模式向育种、养殖、加工、销售整体合作模式的转变。黑龙江省15家企业37个品类产品入驻“圳品”,扩大了龙江优质农产品在大湾区市场知名度。黑龙江省各类粮企在广东省建立销售网点3800余家,“龙粮入粤”规模稳定在每年600万吨左右,“黑土优品”在湾区广为人知。

携手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两省积极宣传龙粤两地互补化文旅资源,共同实施了“南来北往、寒来暑往”省际旅游工程,旅游客源互送人数年均400万人以上,创建国内跨区域旅游合作典范;深化黑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候鸟式”旅居养老,形成两省文化、旅游和康养事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

哈尔滨联合飞机无人机科技馆。本报资料片

科研优势互补 共筑科技创新高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龙粤两省将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活跃、实力雄厚的优势和龙江科研教育优势相结合,全力构建两省共同的区域创新体系、信息共享平台和科技人才高地。

龙粤两省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共同建设了黑龙江创投孵化基地等10个科技型孵化器,合作培养各类孵化管理人才300余名。其中,哈尔滨龙岗产业园引入注册企业2800余家,培育了海邻科、科友半导体等一批优质合作项目,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6家。

持续深化科研院所合作,龙粤两省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合作建设了万鑫石墨谷石墨(烯)新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研发机构。华为公司与黑龙江省10所高校共建了信息与通信技术学院,并按年度举办信息与通信技术大赛,每年培养本地信息化人才超过1.5万人。黑龙江省农科院耕作栽培所与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紧密合作,为我省水稻直播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龙粤两省持续开展联合科技攻关。齐重数控与广州数控联合研发国产化重型数控机床,解决了国外技术“卡脖子”问题,迈出重型数控机床国产化重要一步。深圳半导体研究所成立的哈尔滨科友半导体产业装备与技术研究院,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化硅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为下游制造企业节约成本超过60%。

加强园区共建 打造特色平台载体

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龙粤携手园区共建,吸引要素集聚,形成策源功能,产生经济辐射,实现高质量发展。

两省共建“带土移植”型园区,充分发挥深哈产业园区“带土移植”机制优势,105项深圳先进政策举措在园区推广应用。2023年深哈产业园核心启动区贡献产值36亿元,税收1.3亿元,累计带动就业2500余人,成为龙粤对口合作“样板工程”和哈尔滨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两省共建“产业转移”型园区。引进江门先进管理经营理念的七台河江河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项目联顺制药已累计完成投资102.6亿元,多条生产线投入使用,成功入选全省生物经济20强。园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主体道路全线通车。

两省共建“本土优势”型园区。中佳产业园结合两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产业结构要素,定位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特色医药产业、包装配套、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目前已开工建设。

一南一北,山海共赴,龙粤合作还将孕育出哪些硕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华会计网 » 龙粤携手 产业合作硕果盈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