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文化:现代哲学范式革命的多维视野》\赵海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7月
□张恩瑞
19世纪中叶至今,哲学研究的主题、方法和研究模式都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在哲学领域宣称“范式革命”或“范式变革”者大有人在,他们提出了各种哲学范式变革的方案,但仍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版图,仍然呈现出各自为战、“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局面,令人莫衷一是。这种局面虽然没有出现“定于一尊”的哲学范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代表着哲学的“生机”,代表着新哲学范式仍然大有希望。
在这种局面下,国内的哲学界也经历了大转型和大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激活”了哲学界的自我反思,出现了以“实践”为核心概念的哲学变革,再通过文化思想上的“返本开新”,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新的哲学吸收古今中外一切理论资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变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哲学范式变革运动,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就是这种范式变革的重要表现。
赵海峰的专著《实践与文化:现代哲学范式革命的多维视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国内学界几十年来范式变革的足迹。作者199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亲历了当时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哲学的讨论,然后负笈燕园,获得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亲身经历了传统文化的“复兴热”,后来又回到母校黑龙江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以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思想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又亲身参与了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热潮。作者二十余年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并以此为视角进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这部专著就是作者在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研究中的若干成果的结晶。
可以说,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都和本书所说的范式变革有着直接关系。作者“转益多师”的经历使得他的学术视野宏大,可以观照到不同的学术领域之间的互通和互补关系。通过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文化比较,作者提炼出了“人的二重性存在方式和中西哲学的层面差异”这一学术主题。通过西方实践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比较研究,作者得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特有的“实事求是和批判否定”二要素。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技术理性观的研究,作者认为,要走出技术理性批判困境,必须坚持实践二元论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而不能陷入抽象批判。作者的学术视野还涉及到俄国哲学、经济哲学、哲学教育、文化软实力等多方面,但是这些方面的研究基本都从属于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这个不变的主线。
在作者看来,实践哲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题之一,其最大特点就是离开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论哲学和精神哲学传统,也离开了“见物不见人”的传统教科书体系,而是以人的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为指归。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进展,内在精神都是和实践哲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文化哲学是实践哲学的一种展开方式、“出场”方式,它是以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的现实生存方式作为基点的一种哲学形态。文化哲学和实践哲学在精神上可以说有一致的一方面,只是文化哲学在视角上显得更为“微观”和“具体”。
作者的思路更加具有现实关怀的地方表现在通过“文化整合”来融汇各种不同的文化精神。他认为,不仅仅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可以进行文化整合,文化进步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也有着整合的基础和可能性。这种大胆的理论探索表明了作者的理论勇气,也表明了“两个结合”在理论上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课题。希望赵海峰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把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研究推向深入,在学术上再创辉煌,不辜负我们的伟大时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华会计网 » 探索新时代的哲学范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