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龙江学子创业园(一期)暨电子材料产业化项目。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报记者 薛婧
日前,哈尔滨新区智能机器人岛和中国星谷“一岛一谷”同时揭牌,并举行了项目入驻签约仪式。这标志着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高质量发展再添生力军。
据悉,智能机器人岛将深入挖掘整合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潜力和可商业化项目,聚焦工业、服务、特种3个方向,覆盖空天、水下、制造、农业、医疗5个领域,目标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实践地示范区、国内一流的智能机器人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示范区、国际领先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预计到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中国星谷将围绕链主企业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加速推动商业航天供应链企业落户,大力支持商业航天研发成果落地转化,力争到2026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获批设立5年来,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释放科技赋能和创新引领的新动能,通过聚力科创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和创新生态构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东北地区首个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建成投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产业园入选“全国十大未来产业科技园”,哈工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落户。引进的哈尔滨科技大市场等科技服务平台,积极搭建起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有效衔接的桥梁,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
5年来,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集聚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5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4家,成为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孵化经济群。院士工作站数量达到1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4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占全省的28.77%、15.9%、28.9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4%,处于国内第一梯队。
“我们还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全力开拓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赛道。”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张建国介绍,哈尔滨片区坚持把产业高质量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初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为三大主导产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9月,秋高气爽,位于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的工大卫星研发试验总部基地项目现场,建筑主体已经完成封顶,工人们正在进行外墙装修和内部砌筑工程,各类大型仪器设备也已开始陆续进场安装,预计今年10月竣工。
工大卫星成立于2020年12月,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卫星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致力于提供卫星研制全过程解决方案。公司成立3年多来,先后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黑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省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工大卫星已承担百余颗商业卫星的研制、批产任务,覆盖通信、导航、遥感三类主要商业卫星领域,可提供地球观测、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导航定位、星地通信等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科研生产能力,工大卫星新建了卫星研发试验总部基地,进一步发挥卫星产业‘链主’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助力我省加快形成卫星制造新质生产力。”工大卫星总经理助理王然说。
同样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哈尔滨龙江学子创业园二期项目按照既定节点顺利推进。“创业园二期于2023年4月破土动工,项目建成后将开拓更多新的业务板块,补充新的动能。”哈尔滨同创普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启明介绍,创业园二期将引进全固态无机电致变色电子薄膜产业化项目,该薄膜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幕墙、飞机及高铁侧窗、汽车天幕、电子消费品等产业,前景广阔,预计2026年投产。
据悉,哈尔滨龙江学子创业园(一期)暨电子材料产业化项目于2022年6月开工建设,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厂房建设、设备安装,主要建设超高纯钛、铝、铜、锰等超高纯金属的大批量生产线以及超高纯材料分析检测研发中心,今年5月21日,铝生产线首个99.9999%高纯度铝锭下线,预计今年年底所有产品将实现量产。
“依托哈工大、哈工程、省工研院等高校院所和工大卫星、同创普润等龙头企业,哈尔滨片区推动未来产业不断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目前已相继获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科创中国’试点园区。”张建国表示,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聚力向“新”,积极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华会计网 » 聚力向新 开拓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