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应时而变,主动拥抱数字化趋势,探索数字化工作路径,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亲和力、感染力。
以丰富的数字资源助推思政课“活起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主渠道的作用,以数字资源赋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程的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互联网是一个海量的信息聚合宝库,在数字化时代,大量的数据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被收集、存储、整合、分析和应用,为思想政治课程提供了内容丰富、及时高效、共享共用的数字教育资源,极大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内容。这些数字教育资源在课程上的使用,也带来了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上的新变。数字教学资源具有立体化、动态化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助推思想政治教育的道理哲理和学理实现直观性、具象化表达。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呈现等数字化技术,能够使课堂从有限的教育场所延伸到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能够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人机交互、沉浸体验中获得思政课学习的新体验。
以数字化教育新方法助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重在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交往等面临的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辅导员往往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当下,在传统互联网以手机APP、移动终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以及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新技术共存的数字化教育场域,辅导员应该面对时代之变主动求变,以数字化教育新方法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突破了以往传统的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迭代和产生了新的教育方式,重塑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例如在主体班会中可以使用VR虚拟现实技术,借助沉浸式、体验性、互动性场景中悄然接受新知。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精准为学生画像。例如使用大数据模型,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类与聚类分析,识别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及其特征,从而为制定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提供依据。同时,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完善网络舆情的治理。物联网的发展、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能够实现对学生网络信息的监测、识别、分析、预测及应对,有效防范化解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
以良好的数字素养助推教育主体“强起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与教育主体即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字素养息息相关。因此,在数字化时代,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是当务之急。教育主体要树立数字化意识,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和专业的壁垒,对于新的时代命题不回避、拒躺平,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掌握数字技术与知识的技能。高校通过数字技术与知识的相关培训,鼓励教育主体通过参与线上课程、专业讲座以及专家研讨会等方式,使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建立数字技术与知识的理论谱系,熟练掌握各类数字化工具和平台的使用,推动其全面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技能水平。要在实践中推进数字化应用。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能否在教学实践中顺利进行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实施、数字化学业评价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对于辅导员来说,能否让数字化技术在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上更好助力,以及实现技术与传统的优势互补尤为重要。同时教育主体要担负起数字社会责任。一方面要自觉学习和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树立法治道德规范意识。另一方面,要避免学生信息和隐私的泄露和传播,构筑数字安全保护屏障。
以共享的数字平台助推思想政治工作“实起来”
大容量、精准度高、互为联通的数字平台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共享共建。一是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数字教学资源数据库。依托强大的数字技术对海量的多种类的资源进行搜集整合,将教学视频、思政课课件、微课、微视频、文献资源、电子图书等教学资源聚合为一体,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管理服务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数字化教育场域。鉴于现代社会信息更迭速度越来越快,数字教学资源数据库要持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维护。二是搭建高校各教育主体共同协作的校园数字化平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在线化和数字化。依托数字化平台,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平台建设中,为各教育主体提供统一的工作入口、学习入口、讨论入口,以较强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促使教育主体及时调取学生各类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疑惑、需求和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中华会计网 »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选择